农村医保(新农合)不能累计的主要原因与制度设计理念、资金管理需求及保障目标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制度设计理念差异
-
互助共济原则
新农合作为互助共济型医保制度,依赖参保人集体缴费形成基金池,用于报销参保人员的高额医疗费用。若允许个人账户资金累计,健康人群的“富余资金”可能挤占贫困群体的保障资源,削弱制度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能力。
-
保障公平性
城市职工医保通过个人账户积累实现“多缴多得”,但新农合更注重“保基本、广覆盖”,通过统一缴费标准保障基础医疗需求,避免因个人缴费差异导致保障水平分化。
二、资金管理需求
-
年度预算与可持续性
新农合基金每年根据参保人数和医疗费用波动进行预算,年度清零有助于医保部门精准规划收支,确保资金及时用于当前最需要的医疗支出。若资金可累计,可能增加长期资金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
-
防止资金闲置与滥用
长期积累可能导致部分账户资金闲置,无法及时响应突发大额医疗费用。个别地区曾出现因账户累计导致小病过度医疗、大病保障不足的现象。
三、保障功能定位
-
基础医疗保障为主
新农合主要覆盖住院、门诊等基础医疗费用,保障范围相对有限。与职工医保的全面保障不同,其设计更注重“兜底”而非“优抚”,因此无需通过账户累计实现差异化待遇。
-
与城镇医保的差异
城镇职工医保通过个人账户实现长期积累,与退休后的持续保障机制相衔接。新农合作为短期保障工具,若强制累计,可能削弱其作为“临时救助”的功能定位。
四、其他因素
-
参保缴费能力 :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账户累计可能加重其缴费负担,导致参保积极性下降。
-
人口流动性 :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年度清零便于动态管理参保人员,避免因长期未缴费导致保障中断。
新农合不累计的设计是权衡保障效率与公平、资金可持续性的结果,未来改革可能通过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扩大保障范围等措施,提升整体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