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肥胖是由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导致的体重增加,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影响激素水平
- 一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激素分泌和调节,导致激素失衡,从而引起体重增加。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会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和重新分布,导致向心性肥胖,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等。
- 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氯氮平等,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引起体重增加。
- 增加食欲
- 某些药物会引起食欲亢进,使患者摄入过多热量,从而导致体重上升。如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可能会增加患者对甜食等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导致进食量增加。
- 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能阻断组胺 H1 受体,产生较强的镇静和增加食欲的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体重逐渐增加。
- 降低代谢率
- 部分药物会影响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可能会影响体内电解质平衡,进而降低基础代谢率,使体重增加。
- 一些 β - 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会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输出量,使身体代谢速度减缓,能量消耗减少,导致体重增加。
- 影响脂肪代谢
- 某些药物会干扰脂肪的代谢和转运过程,使脂肪在体内堆积。如部分调血脂药物,如贝特类药物,在调节血脂的可能会影响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脂肪在肝脏等组织中堆积,引起体重增加。
- 一些抗病毒药物,如蛋白酶抑制剂,也可能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外周脂肪向中心性分布,出现腹型肥胖等。
药物性肥胖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不同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体重增加。如果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异常增加,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或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