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是一种以胃壁平滑肌过度收缩为主,引起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症状多为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它既可发于其他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也能单独发病,且多与饮食不当、腹部受凉、情绪因素等相关,不过预后较好,只是容易复发。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 饮食方面:饮食过饱、空腹进食,或食用偏酸、偏碱、偏冷、偏热等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引发胃痉挛。例如在冬天,从温暖室内走到寒冷室外,身体会颤抖,胃也类似。原本处于温暖状态的胃,突然摄入冰冷食物,像冰激凌、冷饮,或很辣的辣椒等,无法接受这种冷或痛觉,就会猛烈收缩,形成胃痉挛,还会出现剧痛、呕吐等症状。进食过快同样可能引发胃痉挛。
- 疾病因素:有慢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人群,较容易出现胃痉挛。当胃黏膜存在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在饮食不当或精神紧张等因素刺激下,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致使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进而诱发腹痛、呕吐等胃痉挛表现。溃疡引发的疼痛也会导致胃痉挛发生。
- 其他因素:饮酒过量、饭后剧烈运动、腹部受凉以及精神长期紧张等,也是胃痉挛的常见诱因。酒精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会增加胃痉挛风险;饭后过早运动、过饱后运动、运动量过大、运动时动作过猛、剧烈运动前准备不充分等,都可能让胃 “抗议”,引发胃痉挛;寒冷会刺激胃部,促使胃壁平滑肌过度收缩;而长期心理压力大,会使胃的收缩力增强、黏膜抵抗力降低,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易引发胃痉挛 。
胃痉挛虽然通常预后良好,但发作时会给人带来不适。若频繁发作,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胃痉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