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是肠道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的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 4 - 5 次,声音低弱和缓,一般不易被察觉。若肠鸣音出现异常,原因主要分为生理和病理两方面。
生理方面:
- 饥饿:空腹时,胃肠道内液体增多,随胃肠道规律性蠕动发出声音,此时通常伴有明显饥饿感与较强食欲。
- 运动:运动过程中会促使胃肠道蠕动速度加快,致使胃肠道内液体产生明显波动,进而引发肠鸣。
- 饮食不当:食用过多产气食物,像豆类、洋葱、大蒜、薯类、甜食等,在消化时会产生较多气体,引起肠鸣。进食过快、狼吞虎咽或边吃饭边说话,易咽下大量空气,同样会引发肠鸣。摄入碳酸饮料,或嚼食口香糖、在风大室外吃东西时,也会导致食入胃肠的空气增多,出现肠鸣,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在排气后会好转 。
病理方面:
- 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食物在肠道内过度发酵产生气体,引发肠鸣,常伴随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人群喝完牛奶后也易出现肚子叫甚至腹泻的情况。
- 肠炎:肠道受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发炎症,炎症刺激导致肠蠕动速度加快,肠道内分泌物量增多,出现肠鸣。发病时,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临床表现。
- 肠梗阻:发病早期,梗阻以上的肠段蠕动速度明显增加,肠内容物下行受阻引发肠鸣。患者会伴随长时间不排便、不排气、腹痛、腹胀以及呕吐、发热等症状。若肠鸣次数明显增多,每分钟达 10 次以上,且声音响亮高亢,甚至出现叮当声或金属音,很可能存在肠梗阻。
- 其他疾病:如腹膜炎、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也可能导致肠鸣。女性月经周期、怀孕或更年期等生理阶段,因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导致肠鸣。压力、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引发肠鸣。腹部受寒,寒冷刺激使肠道肌肉痉挛,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也会引发肠鸣。
肠鸣原因多样,若肠鸣音出现异常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