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系统疾病,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或炎症、胃肠道肿瘤、痔疮、肛裂等,都可能让胃肠道血管破裂,导致便血。血液系统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也会引发便血症状 。
- 消化系统疾病: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通常继发于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因压力升高而曲张。当进食坚硬食物损伤食管胃底黏膜及血管时,就会造成消化道大出血,出现便血。
- 胃肠道溃疡或炎症: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溃疡或炎症会破坏胃肠道黏膜,损伤血管,进而引起出血,血液随粪便排出,形成便血。
- 胃肠道肿瘤:像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因缺血坏死、侵犯周围血管等原因导致出血,表现为便血,且随着病程进展,便血情况可能逐渐加重。
-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尤其是内痔,当排便时腹压增加,痔核受到挤压,表面黏膜或皮肤破损,就会出现便血,一般是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
- 肛裂:多因大便干结、排便用力过猛等,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排便时,裂口受到刺激,会出现便血,通常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同时伴有肛门剧烈疼痛。
- 血液系统疾病:
-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凝血功能受到影响,身体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胃肠道出血,表现为便血。
- 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可引起全身多部位出血,其中就可能有便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可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广泛形成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而引发全身出血,胃肠道也可能受累,出现便血症状。
如果发现便血,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相关检查确定病因,并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