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为古称“京兆”的历史时长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至1369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式改称“西安府”为止,共延续了 2300多年 。以下是具体分析:
-
最早起源
西安作为“京兆”的称呼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当时设置京兆尹管理京畿地区,京兆成为长安(今西安)的旧称。
-
名称沿用阶段
-
秦汉时期 :京兆尹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辖区包含长安。
-
三国至隋唐 :京兆府成为长安的常设行政机构,直至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升为京兆府。
-
宋金时期 :尽管西安未成为首都,但仍沿用“京兆”作为地方行政名称。
-
-
名称变更节点
-
元代 :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建立安西王府,同年京兆府更名为 安西路 ,标志着“京兆”名称的终结。
-
明代 :洪武二年(1369年)废除安西路,设立西安府,名称正式改为“西安”,沿用至今。
-
总结 :
“京兆”作为西安的古称,从公元前11世纪延续至1369年,共存在约2300年。这一名称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与行政管理的演变,最终因元代行政区划调整而终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