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学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LCM病毒属于RNA病毒,大小约40-60nm,与拉沙病毒、Machupo病毒等同属沙粒病毒科。病毒对乙醚、甲醛、紫外线敏感,56℃加热1小时可灭活,但可在50%甘油中长期保存。
- 传播途径:
- 动物接触:直接接触携带病毒的褐家鼠、田鼠等啮齿动物,或接触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水源。
- 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
- 母婴传播:妊娠期感染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日至数周,症状多样,可分为以下类型:
- 流感样型:起病急骤,发热(可达39℃以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伴恶心、呕吐、淋巴结肿痛等,病程约2周。
- 脑膜炎型:在流感样症状后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头痛、呕吐,偶有惊厥,病程约2周,神志多无异常。
- 脑膜脑炎型(罕见):剧烈头痛、谵妄、昏迷、瘫痪等,可能遗留失语、共济失调等后遗症。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结合流行病学史(接触鼠类或实验室暴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糖正常或降低)。
- 确诊需依赖血清学检测(如免疫荧光法)或病毒分离。
- 治疗:
- 对症支持:头痛剧烈时止痛,颅内压增高者使用甘露醇脱水。
-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但疗效有限,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
4. 预后与预防
- 预后:多数患者自限性恢复,预后良好;免疫缺陷者(如器官移植患者)死亡率较高,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 预防:
- 消灭家鼠,避免接触鼠类排泄物;实验室工作者需加强防护。
- 不食用可能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感染者无需隔离。
LCM是一种由鼠类传播的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多数可自愈。预防重点在于避免接触传染源和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