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利斯特菌脑膜炎的详细介绍:
-
定义与病原体:
- 利斯特菌脑膜炎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引起的脑脊髓膜和脑实质的急性化脓性炎。多见于婴幼儿、冬春季发病。
- 利斯特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为(1~2)μm×0.5μm,通常成双排列,不产生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黏多糖荚膜。鞭毛染色可见鞭毛,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
-
临床表现:
- 起病急,90%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大多在39℃以上。伴有严重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且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等,亦可发生抽搐。重症者可在24~48小时内昏迷。
- 少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有反复。如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和脑脓肿的表现。个别发生脑干炎而呈复视、发音和吞咽困难、面神经瘫痪和偏瘫等。
-
并发症:
- 并发脑脓肿、心内膜炎及流产。
-
诊断:
- 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并不增多。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至数百或数千,以多核细胞为主,少数为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糖降低。脑脊液涂片可发现小的革兰阳性杆菌。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可确诊。
- 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可协助诊断,但该菌抗原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有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故其诊断价值有限。PCR检测脑脊液中该菌有助于辅助诊断。
-
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脑脊液细胞分类以单核为主者,需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或真菌性脑膜炎鉴别。病情轻,脑脊液细胞数不太多者应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
-
治疗:
- 李斯特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均敏感。青霉素或氨苄西林为其治疗药物,但体外均不具有杀菌作用,如病情较重,常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氨苄西林或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 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不易单独使用。利福平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对该菌作用强;复方磺胺甲唑对李斯特菌有体外杀菌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菌素对李斯特菌脑膜炎无效。
-
预后与预防:
- 有基础疾病或全身抽搐和昏迷者,病死率高。后遗症有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失语、眼球运动麻痹、面肌麻痹和括约肌功能紊乱等。
- 凡是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应避免与李斯特菌病患者接触,高危易感者免喝生奶,重视饮食卫生,不吃生蔬菜及未经煮透的肉类食品。
利斯特菌脑膜炎是一种由特定细菌引起的严重脑膜炎,主要影响特定人群,临床表现高烧、头痛等症状,并发症严重,需通过多种方式诊断并及时治疗,同时注意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