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斯特菌脑膜炎的病因
病原体
利斯特菌脑膜炎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利斯特菌)所引起的。该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为(1~2)μm×0.5μm,通常成双排列,不产生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
菌株特性
- 兼性厌氧: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生长。
- 耐碱不耐酸:在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但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受限。
- 最适生长温度:30~37℃。
- 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 过氧化氢酶阳性:能产生过氧化氢酶。
- 甲基红及V-P反应阳性:能进行甲基红和V-P试验。
荚膜和溶血性
- 形成黏多糖荚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黏多糖荚膜。
- 产生溶血环:在血琼脂平板上可产生溶血环。
血清型
根据菌体及鞭毛抗原的不同,利斯特菌分为四个血清型,1型、3型和4型分为若干亚型,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1型主要感染啮齿动物,4型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各型对人类均可致病,但以1a和1b最为多见。
环境分布
利斯特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从土壤、腐烂蔬菜、动物饲料、水、冷冻或新鲜的肉、生奶、奶酪以及多数哺乳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由于该菌分布的广泛性,在低温下能存活,4℃时仍能良好生长,其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机会相当多。
感染途径
人类多通过与带菌动物的直接接触或食用带菌动物的肉和奶而发病。近年来多有食物源性李斯特菌暴发的报道。
易感人群
新生儿、孕妇、老年人、患细胞免疫缺陷疾患及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免疫受损患者对本病易感。
利斯特菌脑膜炎的病因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感染引起的,该菌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广泛存在于环境中,通过与带菌动物的直接接触或食用带菌食物而感染人类,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