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与分类
- 病原体:布氏锥虫分为两种亚种:
- 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引起慢性感染,占病例的95%以上,流行于西非和中非。
- 罗得西亚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rhodesiense):引发急性感染,多见于东非和南非。
传播途径
通过舌蝇叮咬传播,当舌蝇叮咬感染锥虫的人或动物后,再叮咬健康人即可传播疾病。母婴垂直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能传播。
临床表现
- 初期:发热、皮疹、水肿、淋巴结肿大,叮咬部位出现锥虫下疳(红色硬结)。
- 中期:血淋巴期,出现周期性高热、头痛、关节痛、共济失调、震颤等。
- 晚期: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嗜睡、昏睡、意识障碍,最终因昏迷和并发症死亡。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疫区旅居史、舌蝇叮咬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血液涂片镜检、血清学检测、PCR等)。
- 治疗:
- 早期:苏拉明(Suramin)、戊烷脒(Pentamidine)等药物。
- 晚期:美拉胂醇(Melarsoprol)、依氟鸟氨酸(Eflornithine)等,需住院治疗。
预防
- 控制传染源:普查和治疗无症状感染者及家畜。
- 切断传播:避免进入舌蝇密集区,穿戴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
- 环境治理:清除灌木林、喷洒杀虫剂以减少舌蝇滋生。
2025年1月,几内亚宣布通过世卫组织认证,成功消除非洲人类锥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