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绞痛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动脉性疾病
- 动脉硬化:绝大多数缺血性肠绞痛发生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动脉的附壁血栓和粥样斑块形成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在血管逐渐闭塞的附近血管的侧支循环也随之建立起来。
- 动脉炎:如大动脉炎等,可引起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等炎症改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肠道血液供应。
- 动脉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心房血栓、心肌梗死后的附壁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所形成的脓毒性栓子等,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肠道动脉,造成血管堵塞。
- 动脉血栓形成: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有关,是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进一步狭窄,并导致血流量急剧减少引起。
-
静脉闭塞性疾病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门静脉高压、腹部外伤或手术、腹腔感染、下肢感染或血液高凝状态等,静脉血栓导致肠系膜静脉回流受阻,影响肠道血液循环。
-
低灌注心力衰竭
-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及血容量不足、血压突然下降,药物或某些内分泌疾病引起肠道小血管收缩,均可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缺血性肠绞痛。
-
小血管炎性疾病
- 如Wegener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贝赫切特综合征、皮肌炎、糖尿病、高血压、结节性多动脉炎及过敏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可累及中小动脉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影响肠道血液供应。
-
其他因素
- 肠腔内压增高:如肿瘤性梗阻、顽固性便秘、腹部外伤和放射病等,可使肠腔内压力升高,压迫血管,影响肠道血液循环。
- 药物因素:长期应用阿洛司琼、止泻药、阿片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卡因等毒麻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干扰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他汀类、升压药、利尿药、类固醇激素、抗精神失常药等,可能影响肠道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肠系膜缺血。
- 医源性因素: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动脉瘤切除术后、肠切除术、妇科手术、肠镜、钡灌肠等手术后或检查操作后,可能因血管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诱发缺血性肠绞痛。
总的来说,缺血性肠绞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出现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