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痢(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主要由痢疾杆菌感染引发,核心诱因包括饮食不洁、湿热疫毒入侵及免疫力下降。夏季高发,儿童和体弱者易感,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腹痛、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
病原体特性:痢疾杆菌(志贺菌属)是主要致病菌,分为4群37型,以福氏和宋内氏菌最常见。该菌耐环境能力强,可在蔬果、水源中存活数月,但高温和消毒剂可灭活。其毒素(如志贺毒素)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和脓血便。
-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生冷食物、水源,或接触患者粪便后未洗手。苍蝇、蟑螂等媒介也可间接传播病菌。
-
季节与体质因素:夏秋季节气温高,利于细菌繁殖,同时人体胃肠血流减少、抵抗力下降,加之生冷饮食增多,更易感染。湿热体质者症状更重,可能转为疫毒痢(高热、昏迷)。
-
免疫力与生活习惯:暴饮暴食、过度疲劳或慢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时,痢疾杆菌易突破胃酸屏障,侵入肠道致病。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较弱,病情常更凶险。
预防提示: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消灭蚊蝇,避免生食未清洗的蔬果。若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引发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