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是一种因接触或误食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其核心机制是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发乙酰胆碱蓄积,从而出现流涎、瞳孔缩小、肌肉震颤等典型症状。与有机磷中毒类似但症状较轻,且恢复较快,阿托品是特效解毒药。
-
中毒原因与分类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广泛用于杀虫剂、除草剂等,分为萘基类(如甲萘威)、苯基类(如异丙威)等五大类,毒性从低到高不等。中毒多因生产防护不足、误服或自杀导致,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吸收。 -
典型症状
中毒后迅速出现毒蕈碱样症状(恶心、呕吐、多汗、瞳孔缩小)、烟碱样症状(肌肉震颤、抽搐)及中枢神经症状(头痛、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呼吸衰竭,但通常24小时内恢复,无后遗症。 -
急救与治疗
- 清除毒物:皮肤污染需用肥皂水清洗,口服中毒需立即洗胃。
- 特效解毒:阿托品可快速缓解症状,但需避免过量;禁用肟类复能剂(如解磷定),可能加重毒性。
- 支持治疗:针对呼吸抑制、脑水肿等并发症对症处理。
-
预防措施
农药需单独存放并明确标识,使用时应穿戴防护装备,作业后及时清洗衣物和皮肤。家庭需避免儿童接触,妥善保管。
提示:若怀疑中毒,应立即脱离污染源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延误治疗。日常加强农药管理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