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 原发性感染
多因饮用被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乳制品,结核杆菌直接侵入肠道并感染肠系膜淋巴结。 - 继发性感染
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如粟粒型结核)或邻近结核病灶(如肠结核、输卵管结核)扩散至肠系膜淋巴结。
二、症状
- 全身症状
长期不规则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女性)。 - 局部症状
- 脐周或下腹隐痛、胀痛,可放射至腰部,常伴腹泻或便秘。
- 右下腹可触及不规则肿块,若并发腹膜炎,可能出现腹壁柔韧感及压痛。
- 压迫症状:如门静脉受压致腹水、幽门梗阻等。
三、诊断
- 病史与体征
结合结核接触史、低热及腹部肿块等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T-SPOT.TB)阳性。
- 腹部X线或CT可见钙化淋巴结。
- 病理检查
腹腔镜下淋巴结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可见干酪样坏死等典型病理改变。
四、治疗
- 药物治疗
以抗结核药物为主,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需早期、规律、全程用药(疗程约1-1.5年)。 - 手术治疗
适用于肠梗阻、巨大淋巴结压迫、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切除病变淋巴结或解除压迫。
五、预后与预防
- 预后: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若延误诊治或合并严重并发症(如腹膜炎),可能需更长时间恢复。
- 预防:接种卡介苗、避免接触结核患者、加强营养及卫生管理。
若孩子出现持续腹痛、低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避免误诊为阑尾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