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定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是幼儿。它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可能是肠道原发复合征的一部分,而继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则可能由淋巴或血行播散而来,常与胸腔内淋巴结结核或全身粟粒结核病同时存在。
病因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该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并在肠系膜淋巴结形成病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
临床表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般症状:长期不规则低热、食欲减退、消瘦、容易疲劳、睡眠不安、情绪不稳等。
- 腹部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其中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脐周或腹部深处。
- 局部体征:腹壁轻度紧张和膨隆,触诊可发现典型的压痛点,常在右下腹相当于阑尾炎点处,或在左上腹内带相当于第2腰椎水平即肠系膜根处。
- 其他症状:黄或白厚舌苔、反复出现疱疹性结膜炎等。
检查
常用的检查包括:
- 涂片与培养:用于检测结核杆菌。
- 结核杆菌抗体检测:用于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结核杆菌抗体。
- 结核杆菌抗原检测:用于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结核杆菌抗原。
- 结核杆菌结构成分测定:用于检测结核杆菌的结构成分。
- 分子生物学检查:用于检测结核杆菌的DNA。
- 血沉检查:用于评估结核病的活动程度。
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需要考虑慢性或急性阑尾炎、肝炎、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包虫病、蛔虫病等。
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治疗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方案通常需要联合用药,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原则。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预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在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并注意早期诊断、患儿自身免疫力、治疗依从性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因素的情况下,是有很大机会治愈的。但治疗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患儿的积极配合,以及医生的密切监测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