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类型
期前收缩由心脏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引起,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三种类型,其中室性期前收缩在儿童中最常见。健康儿童中约1%-2%存在期前收缩,多数为偶发且无器质性心脏病。
2. 病因
- 生理性因素:疲劳、情绪紧张、过度兴奋、胃肠道疾病等。
- 病理性因素: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药物中毒(如洋地黄)等。
- 其他诱因:缺氧、感染、心导管检查或心脏手术等。
3. 症状
- 多数无症状,尤其是偶发早搏。
- 常见表现:心悸、心跳停顿感、胸闷、头晕,活动后症状可能加重。
- 严重情况:若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晕厥甚至猝死。
4. 诊断
- 心电图是主要诊断手段,可区分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
- 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估24小时早搏频率及负荷,辅助判断是否需治疗。
- 其他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用于排查结构性心脏病或心肌损伤。
5. 治疗
- 无需治疗的情况:无症状的偶发早搏,尤其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仅需定期随访。
- 需干预的情况:
-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明显或合并器质性疾病。常用药物包括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
- 射频消融术:针对药物无效、早搏负荷高(如>1万次/日)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患儿。
- 病因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停用致心律失常药物等。
6. 预后
- 多数预后良好,尤其是生理性早搏,随着年龄增长可能自行消失。
- 少数需警惕:频发早搏(>10%心搏)、多源性或成对早搏可能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需密切监测。
7. 日常管理
- 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及摄入过多咖啡因。
- 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如散步)。
- 定期复查心电图,监测心脏功能。
若孩子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