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异常:主要由免疫复合物沉积或T淋巴细胞介导的血管壁炎症引起,导致小动脉和微小动脉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
- 系统性疾病关联:可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结缔组织病,或原发性血管炎如Churg-Strauss综合征。
- 其他诱因:部分病例与药物(如抗生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病毒感染(如HIV、HBV)相关。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疼痛:多为锐痛、灼痛或电击样痛,影响生活质量。
- 感觉异常:麻木、刺痛、感觉减退,呈非对称性分布。
- 运动障碍:肌无力、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出现肌萎缩。
-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如直立性低血压、出汗异常。
- 受累神经分布:常见腓总神经、胫神经、尺神经等周围神经,可表现为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子样)或非对称性神经病变。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包括风湿免疫指标(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炎症标志物(CRP、ESR)及肝肾功能检测。
- 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NCS)和肌电图(EMG)显示轴索损伤,如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降低。
- 神经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观察到血管壁炎症、纤维素样坏死等病理改变。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急性期控制炎症。
-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适用于重症或激素抵抗患者。
- 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B族(如甲钴胺)促进神经修复。
-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残疾,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5. 分类
- 系统性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SVN):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痛)及多器官受累。
- 非系统性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NSVN):仅累及周围神经,无全身性疾病表现。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种需多学科协作诊疗的疾病,及时识别和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