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综合征(Cast syndrome)是一种因石膏固定或长期仰卧位制动导致的综合征,其特征是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加重,进而引起急性胃扩张及相关症状。以下是对其病因的详细解析:
1. 石膏综合征的定义
石膏综合征是一种在患者因骨折或其他原因接受石膏固定或长时间仰卧制动后,由于体位和石膏固定方式的影响,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加重,从而引发急性胃扩张及相关症状的综合征。1878年,Willatt首次报道了该病。
2. 病因解析
石膏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石膏固定不当
- 石膏位置过高或过低:石膏包扎位置不当可能限制胸式呼吸,导致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
- 石膏过紧或过松:过紧的石膏会压迫腹部,影响腹腔内器官的正常功能;过松则可能导致固定不稳,间接加重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迫。
(2)体位不当
- 仰卧位固定:长期仰卧位固定,尤其是石膏固定胸腹部时,会导致腹壁肌肉收缩力下降,内脏下垂,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减小,从而加重十二指肠的压迫。
- 脊椎过伸位固定:当采用脊椎过伸位固定石膏时,腰椎前凸增加,使横结肠和小肠向下移位,进一步压迫十二指肠横部,导致胃肠排空受阻。
(3)石膏湿冷
- 石膏湿冷会引发外周血管收缩,内脏血管床相对充血,导致腹式呼吸受限,腹腔内淤血,进而引发胃肠胀气、膈肌升高,加重急性胃扩张的症状。
(4)其他相关因素
- 患者解剖结构特点:部分患者因解剖结构特殊性,更容易受到压迫。
- 长时间制动:如骨盆牵引、脊柱内撑开固定(Harrington rod)等长时间制动方式,也可能导致压迫加重。
3. 发病机制
石膏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加重:石膏固定或体位不当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横部的压迫增加。
- 肠系膜上静脉阻塞:压迫进一步引起肠系膜上静脉阻塞,导致胃肠道淤血和蠕动减慢。
- 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胃内压力升高,出现急性胃扩张症状。
4. 临床表现
石膏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
- 上腹饱满膨胀:由于胃扩张导致。
- 恶心、呕吐:呕吐物早期为棕绿色,严重时呈咖啡色。
- 腹痛、腹胀:伴随胃肠淤血和蠕动减慢。
- 呼吸困难:膈肌升高导致。
- 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5. 预防与治疗
(1)预防措施
- 合理石膏固定:确保石膏位置、松紧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紧。
- 调整体位:尽量减少仰卧位时间,病情允许时改为俯卧位或半卧位。
- 保持石膏干燥:避免石膏湿冷,减少对腹部的影响。
- 密切监测患者状态: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调整治疗。
(2)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解除石膏固定或牵引,进行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 药物治疗: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缓解肠黏膜水肿,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
-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Treitz韧带松解术,缓解十二指肠压迫。
- 营养支持:禁食期间进行肠外营养支持,避免营养不良。
总结
石膏综合征的发生与石膏固定方式、体位不当、石膏湿冷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核心机制是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加重,导致急性胃扩张。预防的关键在于合理固定石膏和调整体位,治疗则以解除压迫、胃肠减压和对症支持为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需高度重视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