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是脊髓血管结构异常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管丛或动静脉瘘的形成,可导致脊髓压迫、缺血或出血,引发神经功能障碍。关键亮点包括:① Ⅱ型(脊髓动静脉畸形)以异常血管团为特征,Ⅲ型(硬脊膜动静脉瘘)因动静脉直接沟通引发脊髓静脉高压;② 症状隐匿且易误诊,如进展性下肢无力、感觉异常;③ 早期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和脊髓血管造影;④ 治疗需个体化,结合栓塞、手术或综合干预。
-
定义与分型
第Ⅱ型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是脊髓内异常血管团的形成,血管壁结构脆弱,易破裂出血,常见于青少年和青壮年人群。第Ⅲ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则是脊髓表面动静脉直接异常连接,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和脊髓充血水肿,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两者的病理机制差异直接影响症状和预后。 -
临床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渐进性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Ⅱ型因出血风险高,可能突发剧烈背痛或急性神经功能恶化;Ⅲ型症状进展较慢,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疾病,需结合病史及影像学综合判断。 -
诊断方法
- MRI检查:可显示脊髓水肿、血管流空信号或出血灶,是初筛首选。
- 脊髓血管造影(DSA):金标准,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位置,对分型和治疗规划至关重要。
-
治疗策略
- Ⅱ型治疗:以血管内栓塞为主,通过介入技术封闭异常血管,降低出血风险;复杂病例需联合显微手术切除病灶。
- Ⅲ型治疗:首选栓塞瘘口或手术结扎瘘点,解除静脉高压,术后需长期随访以预防复发。
总结与提示:脊髓血管畸形早期诊断和精准分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下肢功能障碍或反复背痛,建议尽早就医完善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需结合病变类型、位置及患者全身状况,多学科协作可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