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型: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类型,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损,出现手部肌萎缩、肌束震颤及延髓麻痹症状。
-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进展较慢。
- 进行性延髓麻痹:主要累及延髓运动核,早期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等。
- 原发性侧索硬化: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表现为痉挛性截瘫,进展缓慢。
2. 主要症状
- 早期:手指活动笨拙、无力,逐渐发展为手部肌肉萎缩(“爪形手”)。
- 中期:肌无力扩展至躯干、颈部,出现行走困难、构音障碍。
- 晚期: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引发营养不良,最终多因肺部感染或呼吸衰竭死亡。
3. 病因与风险因素
- 遗传因素:约10%患者有家族史,突变基因如SOD1、C9ORF72等可能致病。
- 环境因素:重金属中毒、长期吸烟、过度体力劳动等可能增加风险。
- 其他:免疫异常、氧化应激、病毒感染等假说尚未完全证实。
4.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利鲁唑可延缓病程,依达拉奉具有抗氧化作用,但无法逆转疾病。
- 支持治疗:包括呼吸支持(气管切开)、营养管理(鼻饲或胃造瘘)、康复训练等。
- 并发症防治:预防肺部感染、压疮及心理支持是关键。
提示:该病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3-5年,早期诊断结合肌电图、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