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血管扩张症是一组结肠血管畸形病变的总称,由良性非肿瘤性扩张的血管丛构成,又称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结肠动静脉畸形等。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发病情况:多发于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所有下消化道出血原因的 4% 左右。在伴有门脉高压症的患者中病变大多为散在多发,在其他患者中病变大多为单发。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获得性血管畸形:最为常见,占所有结肠血管扩张症的 90% 以上。其发生与后天性因素引起的结肠静脉回流受阻、黏膜下动静脉短路有关,静脉回流受阻包括黏膜下静脉回流受阻和门静脉回流受阻两种原因。也有观点认为,结肠血管扩张症的发生与结肠内压经常反复升高有关。
-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始发于青年人,病变多呈弥漫性,由异常动脉和静脉构成。通常发生于小肠,多发,也可发生于结肠。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似,但不伴有其全身性表现。
-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大多具有家族遗传史。肠道出血极少发生于 35 岁以前,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多见,常为多发,散在分布。
-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少数病人以骤发、间歇或反复发作的无痛性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因每次发作的出血量、出血速度和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如病变位于结肠近端、出血较多的患者多数有栗色便或柏油样便;位于左半结肠、出血较多者大便可呈鲜红色;短期内大量出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长期反复少量出血主要表现为慢性缺铁性贫血。
- 诊断方法
-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是有效而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准确率可达 75%-90%,典型表现为造影剂在病变部位静脉内排空延迟和可见卵圆形血管簇。
- 纤维结肠镜检查:可用来证实肠系膜血管造影的结果,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出血,还可用于病变的活检和治疗,也常能发现肠系膜血管造影难以发现的多发性微小病变。
- 放射性核素扫描:对伴有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速度在每分钟 0.1ml 以上的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帮助除外由于结肠肿瘤、结肠憩室炎等引起的出血,因结肠血管扩张症病变局限于黏膜下,且病变通常小于 1cm,仅约 15% 的患者在行此检查时可见到散在的小的结肠黏膜糜烂病变或小溃疡,大多数患者无异常发现。
- 治疗方式
-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凝药来预防血栓形成,缓解疼痛等症状。也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
- 内镜治疗:对于低位较小的局限性出血,可通过内镜注射硬化剂,达到止血硬化萎缩的目的。也可采用内镜下电凝、激光、氩离子凝固术等方法进行止血治疗。
- 介入治疗:动脉栓塞术可阻断异常的血管供血,达到止血的目的。
- 手术治疗:对于出血严重、病变较为局限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受影响的结肠段,从而有效防止持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