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高发人群:老年人(尤其长期卧床、有脑血管疾病或骨折史者)。
- 常见部位:肢体及其附近关节(如下肢伸肌挛缩导致伸展受限,上肢屈肌挛缩引发屈曲畸形)。
- 病因:
- 原发病: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脊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
- 其他因素:骨折长期卧床、低钙抽搐、Volkman挛缩(上肢缺血坏死)等。
典型症状
- 肌肉异常:痉挛性收缩伴萎缩,下肢多呈伸展状态,上肢呈屈曲状态。
- 关节改变:因长期固定或牵拉导致关节变形、韧带纤维化,活动度显著下降。
- 功能受限:肢体活动减少,出现笨拙的痉挛性运动或完全拒动,加剧康复难度。
- 疼痛不适:原发病及挛缩本身均可引发疼痛,进一步抑制活动意愿。
治疗与管理
- 原发病治疗:
- 使用扩血管药物、抗风湿药物及神经营养剂促进神经恢复。
- 控制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和镇痛,延缓关节损伤。
- 缓解挛缩:
- 物理疗法:热敷、红外线照射降低肌张力;被动牵张、关节功能牵引改善活动度。
- 药物辅助:地西泮等抗痉挛药缓解肌肉紧张,必要时局部封闭治疗。
- 手术干预:严重关节畸形可考虑矫形术或肌腱松解术。
- 日常护理:
- 尽早开始主动/被动运动,定时更换体位预防压疮。
- 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和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依从性。
预后与预防
- 轻症:通过及时干预可改善生活质量。
- 重症: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长期康复管理。
- 预防重点:避免长期卧床,鼓励适度活动;及时处理骨折、控制慢性病。
若出现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异常或疼痛,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或康复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