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扭转综合征是指末端回肠与乙状结肠互相缠绕、扭结而产生的一组肠梗阻症候群。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发病原因: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解剖变异有一定关系。末端回肠与乙状结肠均具有过长的系膜,一端牢固地固定在后腹膜上,使得一段肠管易于旋转活动。在翻身和肠腔大量积物的重力作用下,一肠管可能缠绕于另一肠管,造成互相扭结,且愈扭愈紧,不能自行复位,严重者可出现绞窄性肠梗阻。
-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患者中下腹有阵发性剧烈绞痛、腹胀,排便、排气停止。中期以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肠内容物。如出现绞窄,症状会加剧,甚至出现肠管坏死穿孔,进而出现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和体液电解质紊乱的症状与体征。检查可见腹部膨隆或有肠型,腹部压痛,以病变部位为重。叩诊和听诊有鼓音,早期可闻及高调肠鸣音和气过水声,中期以后肠鸣音减退或消失。直肠指检常发现直肠壶腹内粪便缺如。
- 诊断方法:凡急性肠梗阻患者均应考虑有本征的可能性,结合腹部 X 线透视检查可见乙状结肠与小肠表现为扩大膨胀的结肠襻位于右下腹部,而左侧腹部则是一组胀大的小肠影像,可证实诊断。
- 治疗原则:由于肠扭转有复发倾向,且易造成绞窄和坏死,出现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和严重的代谢紊乱而死亡,因此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无并发症的本征患者,在 24 小时内行手术治疗者,死亡率约为 1%,而伴有肠坏疽的死亡率则可高达 4.5%~31%。
还有一种广义的肠扭转概念,是指一段肠袢及其系膜沿其系膜长轴扭转一定角度(如 360°~720°)而造成的闭袢性肠梗阻,可分为小肠扭转、乙状结肠扭转、盲肠扭转等,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与上述肠扭转综合征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比如小肠扭转表现为突然发作腹部绞痛,多在脐周围,常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呕吐频繁,腹胀以某一部位特别明显,腹部有时可扪及压痛的扩张肠袢。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多有便秘的习惯,或以往曾有多次腹痛、经排便排气后腹痛消失的病史,慢性患者有腹部持续胀痛,逐渐隆起,有下腹部痛感但无排气、排便,左腹部明显膨胀,可见肠型。盲肠扭转较少见,多发生在盲肠可移动的患者,急性起病急,有剧痛及呕吐,右下腹可触及肿块,有压痛,可产生盲肠坏死、穿孔;亚急性起病稍缓,主诉右下腹部绞痛,腹部很快隆起,不对称,上腹部可触及一弹性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