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与传播特点
轮状病毒属于无包膜双链RNA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品或呼吸道飞沫间接感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但可通过高温、消毒剂等方式灭活。
2. 典型症状表现
- 三多一少:初期频繁呕吐(1-2天),随后出现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每日10-20次),常伴发热(多为中低热)及脱水表现(尿量减少、哭时无泪等)。
- 病程特征:一般持续3-8天,多数可自愈,但严重时可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 特殊风险:部分患儿可能并发心肌炎、肺炎或惊厥,需及时就医。
3. 高发人群与季节
- 易感人群:全球约90%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过轮状病毒,我国病例多集中于6-24月龄婴幼儿。
-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秋冬季节(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期。
4. 预防与治疗原则
- 预防措施: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最有效手段(推荐6周龄起接种);注意手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消毒。
- 治疗原则:以补液防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避免滥用抗生素;可辅助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道黏膜,益生菌调节菌群。重症需静脉补液,发热超过39℃或出现持续呕吐需立即就医。
若婴幼儿出现频繁呕吐、水样便及脱水迹象,建议及时就诊以降低重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