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肠血管瘤多由胚胎期中胚层血管组织发育异常导致,表现为肠道黏膜下或肌层的血管异常增生。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可能与血管错构芽的异常增殖有关。
2. 病理类型
根据血管形态可分为:
- 毛细血管状血管瘤:由黏膜下毛细血管丛构成,类似毛细血管,常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
- 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管团组成,血管壁薄,易出血,多位于直肠和结肠远端。
- 混合血管瘤:兼具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
3.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
- 便血:反复无痛性便血(鲜红或紫黑色),可能导致贫血。
- 腹痛、腹胀:肠梗阻或直肠刺激症状(如排便不尽感)。
- 肠套叠或肠梗阻:息肉型血管瘤可能引发肠套叠,导致急性腹痛。
- 凝血功能障碍:广泛型血管瘤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降低等。
4. 诊断方法
- 内镜检查:肠镜可直接观察病变,表现为黏膜下红色或紫红色肿块。
- 影像学检查:CT、MRI可评估瘤体大小及位置,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分布。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能显示贫血,凝血功能异常。
5. 治疗方式
- 内镜治疗:适用于较小瘤体,如电凝、激光或高频电切。
- 药物治疗:普萘洛尔等药物可缩小瘤体,适用于特定情况。
- 手术治疗:较大、有症状或反复出血的血管瘤需手术切除,如肠段切除术。
- 介入治疗:通过栓塞剂阻断血流,缩小瘤体。
6. 预后
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但若延误可能导致严重贫血或并发症。部分患者需终身随访,尤其是弥漫型或多发性血管瘤。
若出现相关症状(如反复便血、腹痛),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