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人毛滴虫,形态与阴道毛滴虫相似,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虫体通过吞饮、吞噬获取营养。
- 感染途径:误食被滋养体污染的水或食物,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播。
- 发病机制:虫体释放溶酶体酶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坏死,引发腹泻;虫体活跃运动还可刺激腺体分泌亢进。
2.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以腹泻为主,多为稀糊状便,偶带黏液,脓血便罕见,每日数次至十余次。
- 伴随症状: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等;约1/5患者出现低至中度发热,少数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
- 病程特点:起病急缓不一,病程可从数小时到数十年不等,夏秋季高发。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是主要手段,可查找滋养体;粪便培养或免疫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 鉴别诊断:需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区分。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首选甲硝唑(儿童需分次口服,疗程5-7天),也可用替硝唑、奥硝唑等,多数患者即期疗效显著。
- 对症处理:发热者物理降温,腹泻严重者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
- 预后:多数患者经正规治疗可治愈,但若延误可能引发脱水、营养不良或贫血,尤其影响儿童发育。
5.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饮用不洁水源。
- 加强粪便管理,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 患者需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自行停药。
肠毛滴虫病通过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误诊和并发症。日常预防需注重卫生习惯,尤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及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