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是两种与心脏节律相关的医学概念,下面将分别解释这两个概念:
一、房性逸搏
-
定义:房性逸搏是指当窦房结的冲动传导受到抑制(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时),或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而无法正常发出冲动,房性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高于窦性起搏点或窦性冲动未能传出时,房性起搏点控制心房产生搏动。
-
心电图特点:
- 典型房性逸搏:在一个长间歇后出现1个或2个房性逸搏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大于0.12s,或略短于窦性P-R间期;QRS-T波群与窦性心搏相同。房性逸搏的P′波可为单源性,也可呈多源性,其形态因起源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起源于心房上部,则Ⅱ、Ⅲ、aVF导联的P′波直立或双向;起源于心房下部则倒置。
- 过缓的房性逸搏:在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发放的频率异常过缓时发生,房性起搏点在其自律性已经降低的情况下,仍能发出1~2次冲动形成过缓的房性逸搏,属于被动性心律失常。逸搏周期>1.20s,频率<50次/min。
二、房性逸搏心律
-
定义: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逸搏即构成房性逸搏心律。
-
心电图特点:
- 典型房性逸搏心律: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逸搏,P′波的形态可呈单源性,也可呈多源性,与窦性P波不同。房性逸搏心律频率在50~60次/min,很规则,但偶有不齐。P′-R间期>0.12s,QRS-T波群与窦性相同。可合并房性融合波。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不同,P′波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如起源于右心房上部、下部或左心房等,其相应导联上的P′波形态各有特点。
- 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发生机制与过缓的房性逸搏相同,也是连续发生3个或3个以上过缓的房性逸搏,频率<50次/min,P′-R间期>0.12s。
总的来说,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都是心脏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代偿机制,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这些心律失常也可能与某些心脏疾病相关,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