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
- 主要机制:包括胃肠黏膜损伤(如糜烂、溃疡)、肠淋巴管阻塞等,导致蛋白质渗漏或淋巴回流受阻。
- 危险因素:先天性肠淋巴管扩张、克罗恩病、肠炎、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毒性胃肠炎等。
2. 症状
- 典型表现:乏力、下肢水肿、腹泻、消化不良,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或胸腹水。
- 其他症状:体重减轻、免疫力下降、贫血等。
3. 治疗
- 药物治疗:利尿剂(缓解水肿)、免疫抑制剂(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生素(合并感染时使用)。
- 手术治疗:适用于恶性肿瘤、严重淋巴管阻塞等病因,如小肠部分切除术。
- 支持治疗:高蛋白饮食、补充白蛋白、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4. 危害
- 儿童:可能因诊治延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
- 成人:长期低蛋白血症可引发严重营养不良、继发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5. 关键提示
- 早期干预: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是关键,如克罗恩病需抗炎治疗,恶性肿瘤需手术或化疗。
- 定期监测:患者需定期检查血浆蛋白水平及电解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腹泻或体重下降,建议尽早就医排查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