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遗传
- 遗传倾向:约50%的病例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与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等突变相关,家族中有肥厚型心肌病或不明原因猝死者,后代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 其他因素:部分病例可能与钙调节异常、儿茶酚胺活性增强或病毒感染有关。
2. 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婴儿期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青紫;较大儿童可能无症状,或出现乏力、心悸、头晕、晕厥,活动后猝死风险较高。
- 体征: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显示左室肥厚或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可确诊心肌肥厚程度。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主要手段,可评估心肌肥厚部位及程度;磁共振成像(MRI)可进一步明确心肌结构异常。
-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如肌球蛋白基因)辅助诊断,并指导家族筛查。
4.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缓解症状,减少心律失常风险。
- 介入与手术:严重梗阻者可考虑经皮室间隔消融术或心肌切除术,改善血流动力学。
- 日常护理: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染,定期随访评估心脏功能。
5. 预后与预防
- 预后:婴儿期起病者死亡率较高(约1岁内),青少年期猝死风险仍存在;无症状者需长期监测。
- 预防:有家族史者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定期心脏检查,避免高强度运动诱发猝死。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家族管理,以降低并发症和猝死风险。若出现呼吸急促、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