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高危因素
- 胚胎发育异常:胃壁肌层在胚胎第9周形成过程中出现障碍,可能与遗传相关。
- 胃壁局部缺血:围产期低体温、低氧血症或窒息导致胃部血供不足。
- 胃内压增高:新生儿吞咽空气过多(如哭闹、哺乳)引发胃扩张,超过薄弱肌层承受力。
- 早产:早产儿胃壁发育更不成熟,发病率较高。
2. 典型症状
- 早期表现(出生后3-5天):
- 拒奶、频繁吐奶(黄绿色或咖啡色呕吐物)。
- 精神萎靡、哭声微弱、进行性腹胀。
- 进展期表现:
- 呼吸急促、全身青紫、发热。
- 腹膜炎体征(如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及休克。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X光显示腹腔游离气体(“钟摆征”或“足球征”)。
- B超探查胃壁菲薄或穿孔部位。
-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
4. 治疗与预后
- 唯一有效方法:手术修补缺损,包括开腹手术、腹腔镜或内镜下缝合,需根据缺损范围选择术式。
- 术后管理: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
- 预后: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存活率较高,但延误治疗病死率可达50%-80%。
提示:新生儿出生后3-5天突发腹胀、呕吐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