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闭锁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疾病,主要表现为结肠某段肠腔完全或部分闭塞,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其核心特征及诊疗要点如下:
一、基本特征
-
病因
- 胚胎发育异常是主因,可能与肠道空化不全、局部血供障碍(如血管畸形、肠扭转)或炎症有关。
- 部分病例与遗传、母体孕期感染或接触有害物质相关。
-
临床表现
- 新生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伴有胆汁性或粪性呕吐、腹部进行性膨隆。
- 严重时可因肠梗阻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二、病理分型
根据肠道结构异常程度,可分为以下类型:
- Ⅰ型:肠腔内存在隔膜闭锁,肠管连续性保持。
- Ⅱ型:闭锁肠段间仅由纤维索带连接。
- Ⅲ型:闭锁肠段完全分离,呈盲端结构,常伴肠系膜缺损。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结合典型症状(无胎便、呕吐、腹胀)及腹部X线检查显示低位肠梗阻征象(如肠管扩张、液平面)。
- 需排除其他先天性肠梗阻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
-
治疗原则
- 手术是唯一有效手段,需尽早进行以解除梗阻,术式包括结肠端端吻合术或结肠造瘘术。
- 术后需监测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如吻合口瘘、感染)。
四、预后与预防
- 及时手术预后较好,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肠道功能;延误治疗可能因肠穿孔、感染导致死亡。
- 孕期需避免接触致畸物质,有家族史者应加强产前监测。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最新临床研究及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