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出血,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恶性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
- 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和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是重要诱因。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呕血(鲜红或咖啡色)、黑便(柏油样便)。
- 非典型症状:约半数老年患者无呕血/黑便,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晕厥等,易被误诊为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
- 严重并发症:可引发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肾损伤、呼吸衰竭),死亡率较高。
3. 高危因素
- 年龄:65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升高,80岁以上达1000/10万人年。
- 多病共存:70%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0%合并肝肾疾病,易加重病情。
-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出血风险。
4. 诊断难点
- 症状隐匿:约43.6%患者首诊时无典型出血表现,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乳酸)和内镜检查。
- 易误诊:消化道症状常被基础疾病掩盖,需详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
5. 治疗原则
- 紧急处理:快速补液、止血(药物或内镜下治疗),必要时输血。
- 病因治疗:针对溃疡、肿瘤等原发病进行治疗,调整致病药物(如停用抗凝药)。
提示: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心悸、乏力或意识改变时,即使无典型出血症状也需警惕消化道出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