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主要致病菌株:大肠埃希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是其一个亚型,主要致病菌株为 O157:H7,还包括 O26:H11 等血清型。
- 传染源:家禽、家畜为本病储存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如牛、羊、猪等,以牛带菌率最高。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也是传染源之一。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水,以及与病人接触而传染。常见被污染的食物有牛肉、牛奶、牛肝、鸡肉、羊肉、蔬菜、水果等。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以老人、儿童为主。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通常为 1 - 14 天,常见为 4 - 8 天。
- 典型症状:一般急性起病,典型表现是腹泻,初为水样便,继之为血性便。同时伴有痉挛性腹痛、乏力,患者可有低热,伴恶心、呕吐。
- 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并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表现为苍白无力、血尿、少尿、无尿、皮下黏膜出血、黄疸、昏迷、惊厥等,多见于老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 10% - 50%。还可能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较急,进展迅速,患者多表现为头痛、意识恍惚、皮肤黏膜及视网膜出血等。
- 检查方法:
- 细菌培养分离:采集患者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 免疫学检测: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反应检测,可明确大肠埃希杆菌致病菌的亚型。
- 基因检测:应用特异性 DNA 探针进行基因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均可达 99%;或应用 PCR 对致病菌 DNA 序列分析,特异性强,敏感快速,3 - 4 小时可出结果,但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可用于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调查。
-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
- 治疗原则:目前在世界范围对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有学者认为抗生素不仅疗效不佳,还可能间接诱导溶血性尿毒症,使腹泻症状加重,但也有学者提出重症应使用抗生素,如司氟沙星等,轻症可采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或微生态调节剂。要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症状、解痉药缓解腹痛、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补充水电解质等。
这种疾病呈全球性分布,有明显季节性,7、8、9 三个月为流行高峰。在卫生条件较好、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已基本控制的地区和国家,其发病率反而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