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主要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尤其是O157:H7血清型,具有强毒力,可产生志贺样毒素(VT毒素),损伤肠道及全身器官。
-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食用被污染的熟肉制品、生牛奶、蔬菜等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或接触感染动物、患者粪便污染的环境。
2. 典型症状
- 潜伏期:通常为1-9天,多数为3-4天。
- 早期症状:突发性腹部痉挛性疼痛(类似阑尾炎)、水样腹泻,可能伴有低热或不发热。
- 进展期症状:腹泻转为血性(血便),严重者可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和儿童死亡率较高。
3. 易感人群
- 高危人群: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更重,更易并发HUS。
4. 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对症支持:以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避免使用止泻药和抗生素(可能加重HUS风险)。
- 重症处理:血便严重者需止血,剧烈腹痛可短期用解痉药(如654-2)。
- 预防:
- 饮食卫生:彻底加热肉类、蛋类,避免生食,水果蔬菜洗净或消毒。
- 个人防护: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或污染动物,农场从业者需注意防护。
5. 我国管理案例
- 我国曾发生多起EHEC O157:H7感染暴发,如1999年江苏徐州事件,病死率高达80%。目前通过食品安全标准(如GB29921-2013)严格限制该菌在食品中的检出。
若出现疑似症状(如持续腹泻、血便、发热等),需及时就医并报告流行病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