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乙脑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直径约15-22纳米,通过蚊虫(尤其是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
- 传染源: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在猪体内大量复制并通过蚊虫传播给人;其他家畜(如牛、马)和鸟类也可能参与传播。
2. 临床表现
乙脑潜伏期为4-21天(通常10-14天),症状分为四期:
- 初期:突发高热(38-39℃)、头痛、恶心、呕吐、嗜睡。
- 极期:高热持续(40℃以上)、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主要死因)。
- 恢复期:多数患者2周内恢复,重症需1-6个月,可能遗留低热、失语等。
- 后遗症:约30%-50%重症患者出现智力障碍、瘫痪、癫痫等长期后遗症。
3. 流行特征
- 高发季节:我国以7-9月为主,南方早于北方。
- 易感人群:儿童(尤其是2-6岁)最易感染,但近年成人发病比例上升。
4. 预防措施
- 疫苗接种:最有效手段,包括减毒活疫苗(8月龄、2岁各1剂)和灭活疫苗(8月龄2剂,2岁、6岁各1剂)。
- 防蚊灭蚊:清理积水、使用蚊帐/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
- 控制传染源:加强猪圈卫生管理,隔离病畜。
5. 治疗与预后
- 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退热、抗惊厥)。
- 病死率约30%,幸存者中部分遗留严重后遗症。
若出现发热、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接种疫苗是降低发病风险的关键,建议儿童按免疫规划完成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