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性来源
鱼胆胆汁含有多种毒素,包括氢氰酸(毒性比砒霜强)、鲤醇硫酸酯钠、组胺等,这些毒素耐高温且难溶于酒精,生食、熟食或泡酒均无法破坏。常见于鲫鱼、草鱼、鲤鱼等淡水鱼的鱼胆。 -
中毒症状
- 早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通常在误食后1-14小时出现)。
- 进展期: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区疼痛、少尿或无尿、水肿,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衰竭(如肝衰竭、肾衰竭、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
急救与治疗
- 立即就医:彻底洗胃或催吐清除毒物,必要时使用活性炭吸附毒素。
- 药物治疗: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重症需血液透析加速毒素清除。
- 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抽搐等并发症。
-
预防措施
- 避免食用任何鱼类的鱼胆,宰杀时彻底清理鱼胆。
- 若鱼胆破裂,污染的鱼肉需切除或整条丢弃,处理时避免胆汁接触眼睛。
- 不轻信“鱼胆明目”“治病”等偏方。
提示:鱼胆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关键在于及时就医和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