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出现严重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具有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分类
- 急性重型乙肝:又称暴发性乙肝、暴发性肝坏死。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发病 10 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从烦躁、神志不清到昏迷,黄疸每日以 34μmol/L 的速度加深,但有时黄疸较轻或来不及出现。肝脏进行性缩小,凝血酶原活动度骤降,血氨增高,ALT 随黄疸升高反而下降。后期可出现腹膜炎、出血、脑水肿及脑疝,病情严重,预后极差。
- 亚急性重型乙肝:即急性肝炎发生亚急性肝坏死。起病 10 日以上出现极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严重恶心厌油、频频呕吐、重度腹胀及出现腹水,并见黄疸进行性加深,逐渐出现肝病性口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40%,可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和 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血清白蛋白降低,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电解质紊乱,血氨升高,尿少,肝、肾功能趋向衰竭,经常并发各种感染,部分患者经抢救可望恢复,但恢复期容易发生肝硬化。
- 慢性重型乙肝:即慢性肝炎发生亚急性肝坏死。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病情急剧恶化,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极高。
- 症状
- 极度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极度疲倦,严重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 严重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明显的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呃逆现象。
-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至深黄色,有时可出现皮肤瘙痒,黄疸可迅速加深。
- 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牙龈、鼻腔出血,以及皮肤紫癜、呕血、黑便等。
- 肝臭:患者呼出的气体有特殊性气味,如鱼腥气味、烂苹果气味、变质的鸡蛋气味或大蒜样气味。
- 低热:患者表现为持续性低热,可能与肝坏死、内毒素血症和继发感染有关。
- 精神神经症状:可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反常、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昏迷。
- 病因:主要是乙肝病毒单独感染或与其他肝炎病毒合并感染所致。劳累、酗酒、感染、营养不良、末期妊娠、病毒重叠感染等因素,均可促使急、慢性乙肝的病情加重,进而发展为重型乙肝。
-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如患者有乙肝病史或乙肝病毒携带史,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出血倾向、肝臭等症状,同时结合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40%,以及 “胆酶分离” 现象等,可作出诊断。
- 治疗: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内科综合治疗为基础,辅以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法,争取适当时机进行肝移植治疗,并需积极防治并发症。患者应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