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定义:食物不耐受是人体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产生的由 IgG 介导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将进入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识别为有害物质,进而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生成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IgG 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引发全身各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表现出各种症状和疾病。
- 特点:具有延时性,症状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还具有数量依赖性和累积性,即摄入的不耐受食物越多、时间越长,症状可能越明显。
- 常见症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消化系统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皮肤方面可能出现皮疹、红斑、皮肤瘙痒、湿疹、痤疮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偏头痛、疲劳、失眠、焦虑、抑郁等;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哮喘等;肌肉骨骼系统可能有关节痛、关节炎等症状;泌尿生殖系统可能有尿频、尿急、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表现。
- 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免疫反应、酶缺乏、药理作用等多个方面。例如,某些食物因人体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被机体识别为外来物质,从而触发免疫反应。不过,食物不耐受不包括致病微生物、化学毒物、刺激性食物的毒性反应及对食物的主观厌恶。
- 高发人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但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老人和小孩相对更容易出现。
- 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小麦、玉米、坚果、大豆、贝类、西红柿、蘑菇等。
食物不耐受与 IgE 介导的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不同,它属于迟发性反应,常由多种食物引发,症状相对隐蔽,属于慢性病,容易被忽视。通过血液中食物特异性 IgG 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食物不耐受,但检测结果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等进行全面分析。治疗上主要是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饮食干预,如对不同程度敏感的食物采取禁食、轮替等措施,同时可针对临床症状进行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