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筋膜炎是一种以筋膜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类疾病。以下是综合信息整理:
一、基本特征
- 病理表现:主要累及深层筋膜,导致筋膜增厚、纤维化,部分病例伴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高γ-球蛋白血症,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出现。
- 命名争议:曾被称为“嗜酸性筋膜炎”或“硬化性筋膜炎”,因其临床表现与硬皮病有重叠,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硬皮病的亚型,部分患者可能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异常:与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低下等免疫紊乱相关,部分患者存在低滴度抗核抗体或类风湿因子。
- 诱发因素:肌肉过度使用、损伤、不良姿势、骨关节疾病等可能诱发,情绪压力也可能加重症状。
三、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疼痛与肿胀:肌肉、筋膜部位持续性钝痛或酸痛,活动后加重,局部可伴红肿、发热。
- 运动受限:因疼痛和筋膜硬化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
- 皮肤改变:下肢皮肤呈橘皮样外观,静脉凹陷形成“凹沟”,部分累及内脏或腱鞘。
- 伴随症状:可能出现神经受累(如麻木、刺痛)、关节挛缩或滑膜炎。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免疫指标)及筋膜活检。
- 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为首选,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羟氯喹)、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
- 辅助治疗:物理治疗(热敷、按摩)、康复训练改善关节功能,严重者需手术松解粘连筋膜。
五、预后与预防
- 预后: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需长期随访;若合并血液病或转化为硬皮病,预后较差。
- 预防措施:避免肌肉劳损、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及情绪管理。
弥漫性筋膜炎需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