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斜颈是一种出生后即出现的颈部向一侧倾斜的畸形,主要分为肌源性斜颈(由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和骨源性斜颈(由颈椎骨骼畸形引起),其中肌源性更为常见。
疾病特点
-
病因
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胎位异常或产伤(如臀位产、使用产钳助产)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
- 宫内发育异常或肌肉血液供应障碍引发纤维化挛缩;
- 部分病例存在遗传倾向。
-
典型症状
- 颈部肿块:出生后即可触及胸锁乳突肌处的梭形硬块(长2-4cm,宽1-2cm),3个月内逐渐缩小,一般不超过半年;
- 斜颈畸形:头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随年龄增长加重;
- 面部不对称:2岁后显现,表现为患侧眼睛位置下降、下颌转向健侧、双侧面部轮廓变形(患侧扁平,健侧丰满);
- 并发症:可能引发脊柱侧凸、视力疲劳、颈椎代偿性侧凸等。
-
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触诊胸锁乳突肌肿块或条索状挛缩;
- X线检查:排除颈椎骨骼畸形或其他骨性病变;
- 超声检查:评估肌肉纤维化程度及血流信号。
治疗与预后
-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内患儿,包括局部按摩、牵拉矫正、热敷及物理治疗,多数可治愈;
-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年龄超过1岁,需手术松解挛缩肌肉,最佳手术时机为学龄前(不超过12岁)以避免面部畸形加重;
- 预后:早期干预效果良好,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面部不对称、颈椎畸形等后遗症。
提示:若新生儿出现头颈偏斜或颈部硬块,建议尽早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