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主要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的丝状蚴引起。
- 感染途径: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污染土壤(如农田、果园等)侵入人体,丝状蚴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
- 高危人群:农民、茶农、矿工等长期接触土壤或粪便者感染率较高,热带、亚热带农村地区更常见。
2. 症状表现
- 早期症状:接触污染物部位(如手足)出现红色丘疹、瘙痒(钩蚴性皮炎),持续3-10天自愈。
- 肺部症状: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咳嗽、咳痰、咽痒,夜间加重;严重者痰中带血、哮喘样发作、低热,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 并发症: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贫血、消化道出血。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液或粪便中可能检出钩蚴或虫卵。
-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可见肺门阴影模糊、肺纹理增多或小结节状阴影,通常2周内消退。
4. 治疗与预防
- 驱虫治疗:首选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可有效杀灭成虫和虫卵。
- 对症治疗:止咳平喘(如糖皮质激素)、纠正贫血(硫酸亚铁等)。
- 预防措施:避免赤足接触污染土壤,加强粪便管理,流行区定期普查普治。
5. 预后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贫血等并发症。
如需进一步了解用药细节或诊断标准,可参考相关医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