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败血症是由肺炎链球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基础疾病的人群。以下为综合信息:
1. 定义与病因
- 该病多继发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中耳炎、乳突炎或咽炎。细菌可通过肺部淋巴系统、静脉窦等途径入血,脾切除或免疫功能受损(如HIV感染、镰状细胞贫血)者更易发病。
- 正常人鼻咽部常携带肺炎链球菌,但免疫力正常时可通过呼吸道防御机制清除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大量繁殖并引发败血症。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寒战、高热(>38℃)、头痛、全身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烦躁、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 循环衰竭表现: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体征,提示预后较差。
- 并发症:可累及多个脏器,如肺炎、脑膜炎、心包炎、骨髓炎等。
3. 诊断依据
- 临床标准:符合以下至少两项:①体温>38℃或心率>90次/分;②呼吸频率>20次/分;③白细胞>12×10⁹/L。
- 实验室检查:血培养阳性是确诊关键,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肺炎患者中20%~30%阳性)。
4. 治疗与预防
- 抗生素治疗:首选头孢类(如头孢曲松钠)或万古霉素,严重感染者需联合用药,疗程通常7~14天。
- 对症支持:包括补液、维持循环稳定等。
- 预防措施:已有疫苗可用于高危人群(如脾切除者)的预防。
5. 高危人群
-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密集场所居住者及免疫抑制人群为高发群体。
肺炎链球菌败血症需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以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