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囊虫病(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也被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由卡氏肺囊虫(现称为耶氏肺孢子菌)感染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等。
病因
卡氏肺囊虫曾被认为是原虫类生物,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认为它是一种不典型的真菌,其中能够感染人类的是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在健康人群中,肺孢子菌可能以隐性状态存在,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在免疫力低下的个体中,该寄生虫会大量繁殖并导致严重的肺部炎症反应。
流行病学
卡氏肺囊虫病是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发病率在HIV感染者中高达70%至80%,且是重要的致死原因。随着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疗法的广泛应用,非HIV感染者的PCP发病率也在增加。
临床表现
卡氏肺囊虫病的症状多样,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对于经典型或流行型病例,多见于早产儿、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这些患儿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泻、低热等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干咳、呼吸急促及发绀。未经治疗的情况下,这类病例的死亡率约为25%到50%。
而对于散发型或现代型病例,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的成人或儿童。这类病例往往发病急骤,几乎所有患者都有发热,伴随的症状包括呼吸加速、咳嗽、紫绀、鼻翼扇动及腹泻,病情发展迅速,未及时诊断和治疗时,病死率极高,可达到70%至100%。
诊断
诊断卡氏肺囊虫病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胸部X线或CT扫描常显示双侧弥漫性浸润影,有时伴有支气管充气征象。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清学检测、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病原体检测等。确诊需要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到滋养体或包囊来确定。
治疗
治疗上,首选药物为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X),它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初治有效率为77%。对于不能耐受或对TMP-SMX过敏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喷他脒或其他替代药物如氨苯砜加甲氧苄啶、二氟甲基乌氨酸等。支持治疗同样重要,尤其是针对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的管理,可能需要氧气疗法或机械通气支持。
预防
由于卡氏肺囊虫病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高发性和严重性,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TMP-SMX作为预防用药。
卡氏肺囊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免疫功能低下个体健康的条件性感染性疾病,强调早期识别与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加强个人防护和遵循医嘱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