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类型
- 焦虑抑郁型: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紧张不安、兴趣减退等症状,可能伴随胸闷、心悸等躯体化表现。
- 幻觉妄想型:严重时可能出现幻听(如议论性或命令性声音)、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
- 意识障碍型: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晕厥或谵妄,多见于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急性发作期。
2. 相互影响
- 心血管疾病加重心理问题:长期患病导致焦虑、抑郁风险升高,如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5~2倍。
- 心理问题加重心血管负担:焦虑、抑郁可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3. 诊断要点
- 躯体疾病依据:需明确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断。
- 精神症状关联:症状与心血管疾病进展相关,如心绞痛发作后出现焦虑或意识模糊。
- 排除其他病因:需鉴别脑卒中、药物中毒等器质性疾病。
4. 治疗原则
- 同步双心治疗:在控制心血管疾病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如抗抑郁药SSRIs)。
- 生活方式干预:通过运动疗法、放松训练(如冥想、太极拳)改善情绪。
5. 识别与筛查
- 简短三问法:询问睡眠、情绪、躯体不适,若2项阳性则心理障碍可能性达80%。
- 量表测评:使用PHQ-9(抑郁)、GAD-7(焦虑)等工具辅助诊断。
若出现心血管症状但检查无异常,需警惕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化障碍”。及时识别和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