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共同点
两者均属于特发性炎性肌病,以骨骼肌炎症和对称性肌无力为特征,发病与免疫异常相关。但皮肌炎还伴有特征性皮肤损害,而多发性肌炎仅累及肌肉。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皮肌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免疫异常有关,体液免疫异常(如抗体攻击微血管)是主要机制。
- 多发性肌炎:以细胞免疫为主,T淋巴细胞直接破坏肌纤维。
3. 临床表现
- 肌肉症状:
- 首发症状: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如上楼、蹲起困难),可伴肌痛或压痛。
- 严重表现:呼吸肌受累导致呼吸困难,吞咽肌受累引发吞咽困难。
- 皮肤症状(仅皮肌炎):
- 典型皮疹:眶周水肿性紫红斑(“向阳疹”)、关节伸侧Gottron征(红色丘疹)。
- 其他:光敏性皮疹、披肩征(颈部V形皮疹)等。
4. 辅助检查
- 血清肌酶: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提示肌肉损伤。
- 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如纤颤电位)。
- 肌肉病理:
- 皮肌炎:束周肌纤维萎缩、微血管病变。
- 多发性肌炎:CD8+T细胞浸润肌纤维。
5. 治疗
- 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如泼尼松),需逐渐减量。
- 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用于激素无效或重症患者。
- 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等用于难治病例。
6. 并发症
- 皮肌炎:间质性肺炎、心脏受累(心律失常)、恶性肿瘤风险升高。
- 多发性肌炎:较少伴发肿瘤,但可能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总结
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本质均为免疫介导的肌肉炎症,但皮肌炎以皮肤损害为标志,治疗需更注重免疫调节。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