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胚胎发育异常:多数学者认为,胚胎期(尤其是8周前)内胚层管发育中断或消化道空化过程异常,导致幽门部断裂或隔膜形成。
- 遗传与环境因素:部分病例与遗传相关(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风险。
- 其他原因:血管发育畸形、胎儿期大疱表皮松解症等也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和瘢痕形成。
2. 症状表现
- 呕吐: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胃内容物(不含胆汁),严重时呈间歇性。
- 喂养困难与营养不良:因频繁呕吐导致进食减少,患儿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低于正常标准10%-40%,可能伴随脱水、电解质紊乱。
- 腹部体征:上腹部膨隆,可见胃蠕动波,严重时触及胃部囊性肿物。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X线:显示胃扩张,中下腹无充气影。
- 上消化道造影:可明确幽门部狭窄或闭锁部位,观察钡剂通过情况。
- 胃镜检查:直接观察幽门部结构异常,必要时可同时进行微创治疗。
4. 治疗方式
- 手术治疗:
- 幽门环肌切开术:适用于幽门肥厚性狭窄,创伤小、效果显著。
- 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用于盲端型闭锁,恢复消化道连续性。
- 瓣膜切除术:针对隔膜型梗阻,切除隔膜并重建幽门功能。
-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轻度狭窄或无症状患儿,通过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缓解症状。
5. 预后与护理
- 预后:多数患儿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治愈率可达80%以上。
- 术后护理:需密切监测营养状况,逐步恢复饮食,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总结
先天性胃出口梗阻需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术是主要手段。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生长发育。若怀疑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并完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