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因素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病因,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感染导致呼吸道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影响气体交换。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引发急性呼吸衰竭。 -
气道阻塞
包括气管异物、急性喉炎、喉痉挛等,异物或炎症可导致气道狭窄或阻塞,造成通气障碍。新生儿窒息、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如气管软化)也属于此类。 -
肺部疾病
如重症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胎粪吸入综合征等,直接影响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哮喘急性发作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也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
心脏及循环系统问题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心脏病变可因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肺部气体交换。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也会加重缺氧。 -
神经肌肉疾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可导致呼吸肌(如膈肌)无力或麻痹,影响自主呼吸。脑炎、颅脑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引起呼吸节律异常。 -
其他因素
- 意外伤害:车祸、溺水、窒息等可直接损伤呼吸道或肺部。
- 中毒:误食农药、药物过量等可能抑制呼吸功能。
- 遗传与环境:囊性纤维化、早产儿肺发育不良等遗传或生理因素增加风险。环境污染物(如PM2.5)或过敏原也可能诱发。
治疗原则需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措施,如抗感染、保持气道通畅、机械通气等,同时加强预防(如疫苗接种、安全教育)以降低发生率。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血气指标(如PaO₂、PaCO₂)并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