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疟疾是一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脑病,属于疟疾中最严重的凶险型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热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以下为综合信息: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恶性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并释放毒素。
- 致病机制: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黏附于脑血管内皮,导致毛细血管阻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多灶性出血坏死。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寒战、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及抽搐。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神经盘水肿、肢体僵硬或胃肠症状(如腹泻、恶心)。
3. 流行病学特点
- 高发地区: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非洲5岁以下儿童为高危人群。
- 传染性:通过蚊媒传播,传染源为疟疾患者或带疟原虫者。
4. 诊断与检查
- 诊断依据:结合疫区居住/旅行史、典型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单核细胞增多、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 辅助检查:脑脊液分析、CT/MRI可辅助评估脑部病变。
5.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早期使用青蒿素类或奎宁等抗疟药物,辅以物理降温、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
- 预后:病死率高达10%-50%,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但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6. 预防措施
- 防蚊措施:使用蚊帐、驱蚊剂,减少蚊虫叮咬风险。
- 药物预防:进入疫区前可遵医嘱服用抗疟药物。
总结:脑型疟疾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需早诊早治。其发病与疟原虫感染直接相关,防控关键在于切断蚊媒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