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 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期(约6-10周),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正常旋转运动受阻或不完全,导致肠道解剖位置异常。
- 病理机制:包括中肠未旋转、旋转不完全、反向旋转等类型,可能伴随肠系膜固定不全或总肠系膜等合并异常。
2.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新生儿期(出生后3-5天)出现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含胆汁,部分患儿伴上腹膨隆、胃蠕动波。
- 严重并发症:若发生肠扭转,可突发剧烈腹痛、血便及休克,甚至因肠坏死导致死亡。
- 其他表现:消瘦、脱水、体重下降,少数无症状病例可能于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见胃及十二指肠扩张(双泡征),钡剂灌肠显示盲肠位置异常(如位于上腹或左腹)是确诊关键。
- 超声与CT:可辅助判断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肠扭转。
4. 治疗与预后
- 手术治疗:确诊后需尽早手术(如Ladd术),解除梗阻并复位扭转肠管,合并肠坏死时需切除坏死肠段。
- 预后:多数患儿术后恢复良好,但合并肠坏死、广泛粘连或并发症者死亡率可达10%-15%。
5. 发病率与人群
- 发病率:约1/6000活产儿,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
- 高发期:74%的病例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少数在婴儿或儿童期发病。
若新生儿出现频繁呕吐胆汁、腹痛或血便,需及时就医排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