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散延迟性肺炎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病原体因素
- 特殊病原体感染:结核病或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和肺寄生虫(原虫)病等特殊病原体感染,容易导致肺炎消散延迟。在我国,对病毒性、真菌性肺炎诊断技术滞后,对肺结核病、肺吸虫病等警惕性不高,常易导致误诊和漏诊,进而使病情拖延。
- 细菌耐药:细菌耐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确认有赖于精确的细菌学诊断和耐药性测定。存在 6 个月内抗生素治疗史、1 年内肺炎病史、3 个月内住院史、医院获得性肺炎等情况时,细菌产生耐药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影响肺炎的治疗效果和消散速度。
- 病原体肺炎的吸收差异:不同病原体引发的肺炎,其吸收速度差异很大,时间长的可达 6 个月之久,而且可能还会有残留病灶。
- 宿主因素: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等,以及多种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受损情况,都可能造成肺炎消散迟缓、不消散或进展。
- 治疗不当:药物选择不当和剂量不足是影响肺炎疗效及吸收速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肺炎吸收速度。
诊断延误、治疗不及时,无法有效控制感染进展,也容易诱发消散延迟性肺炎。对于之前所患肺炎的致病菌治疗不够彻底,导致其在肺部长期繁殖,堵塞气管和支气管,也可能引发消散延迟性肺炎。